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60周年:拓海探极,聚力创新 | 宣传片、MV
海洋知圈
2018-05-19 10:25
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宣传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迎来60华诞。我谨代表海洋一所向60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海洋一所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向60年来为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和海洋一所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科学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海洋一所的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老领导、离退休职工、曾经和正在海洋一所学习的全体学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60年时光弹指一挥,岁月沧桑,事业辉煌。1958年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院,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海军组建了海洋航海科学技术研究所(代号为海军第四研究所),即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前身。60年风风雨雨沧桑变迁,海洋一所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围绕建设海洋强国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国家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宏观环境下,经过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海洋一所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研水平和能力建设都得到了飞跃提升。
时至今日,海洋一所的脚步已从近海迈向深海大洋和极地。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助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海洋一所扬波大海、走向深蓝。
从赤道太平洋的高温暖池,到地球的南北两极,海洋一所科学家的蓝色征程遍及世界四大洋。首次在南极科考航次中开展潜标观测,并成功完成了我国第一套极地深水潜标综合观测系统的回收工作;首次在南极海域布放长周期海底地震仪(OBS)进行海底深部观测,对于研究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活动和深部地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完成中国第八次北极考察,成功回收我国在白令海的首套深水潜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海洋一所组织实施了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肩负大洋、极地及全球环境热点等多项任务。在南大西洋中脊硫化物调查方面取得重大成果,确定矿区展布面积5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可媲美北大西洋著名的大型硫化物矿床;46天的南极之行,首次将我国南极科考由传统的西经45°向东扩展到了西经37°海域,并开创了多项“首次”南极科考记录;在东南太平洋海域首次发现了大面积富稀土沉积,刷新了我国和国际上深海稀土资源调查研究的新纪录。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海洋一所的科研成果捷报频传。“海浪-潮流-环流耦合理论建立及其应用”和“南海海洋动力环境数据集成与应用技术系统开发”均取得重大进展,并首次向全球发布海洋高分辨率再分析数据和新型台风预报模式;“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海洋石油污染的多元鉴别与生物修复技术”“渤海水交换与环境容量评价技术研究”和“便携式海洋放射性铯现场实时监测系统”等,均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有效支撑;“海洋工程地质环境探测技术集成”“海底地震仪数据采集与资料处理技术”和“海陆联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我国海岛海岸带综合调查”“我国近海底质调查与研究”和“我国大河三角洲的脆弱性调查及灾害评估技术研究”,系统探索了中国近海底质演化规律以及地质灾害发生机理。
海洋一所的国际合作立足周边、放眼全球,南北并举、两翼齐飞,成绩斐然。目前研究所拥有多边和双边9个国际联合研究培训中心,每年派出和接待科学家团组达到上百个。海洋科技国际合作达到的层级之高、范围之广、深度之深、平台之众,在全国涉海科研单位和院校中独树一帜。
通过不懈努力和拼搏进取,海洋一所的能力建设突飞猛进、羽翼丰满,科研事业展翅待飞。“向阳红01”和“向阳红18”两艘科学考察船,在国际上同级别科考船中处于领先水平;正在施工建设的“鳌山基地”,集涉海实验、海洋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功能为一体,可充分满足滨海试验研究需求,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60年来,海洋一所逐步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海洋科研机构。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外聘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96人;研究员、副研究员191人,博士学历人员达227人,硕士学历人员达182人;目前拥有6个硕士点、3个博士点(共建)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独立招收),已连续招收硕士生33届合计557名。研究所拥有系统的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调查测量装备、实验测试条件和科研辅助设施,为夯实近海、拓展大洋、探索极地打下了坚实的支撑平台。
60年来,海洋一所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围绕着“发展海洋科学技术,打造海洋人才梯队,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完成了大量国家重大海洋专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近8000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741篇,出版专著、图集80余部;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1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68项,获得国际专利授权7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5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海洋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60年来,海洋一所以服务国家需求、促进海洋事业发展为己任,积极参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国际通讯光缆工程、海岛海岸带保护与利用、滨海核电、海上风电、海洋港口、码头及海底隧道、跨海大桥等工程建设,为海洋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岁月变迁,初心不移。今天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社会各界、各级领导和同行们的关怀和支持,离不开研究所全体职工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实践。一代又一代的海洋一所人,无怨无悔跋涉在海洋科研的道路上。60年的岁月,60年的探索,60年的风雨,60年的奋斗,书写了60年发展的宏大篇章。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海洋一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所人将牢记“聚力创新、拓海探极”的所训,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持续提高创新能力,沿着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轨道,谱写跨越发展的崭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潮涨潮落,星移斗转。1958年4月17日这一天,在天津市塘沽区烟台道3号,一个叫洋灰窑的地方,海军海洋航海科学技术研究所(代号海军第四研究所)在这里诞生。
6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当年的研究所,院内几间平房,院外盐碱荒滩,仪器设备简陋,调查手段滞后。研究所作为海洋科技战线新锐
自此踏上艰苦创业的历程。
1963年,改建成立海军海洋研究所,设海洋军事应用、海洋理论、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和情报资料4个研究室。1964年,研究所划归新成立的国家海洋局建制,更名为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1965年,研究所进行机构调整,新设海洋声学研究室、水文气象预报研究室、河口港湾研究室、应用研究室。伴随着机构设置的逐步完善,一个综合性海洋研究所已初具规模。当年,研究所由天津市整建制迁至山东省青岛市。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从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全国海浪预报方法会战,到海岸带军事重点项目勘察、近海声速图集编绘……在为国家海洋科学技术和军事应用奠基中,锻造了一所人敢打敢拼的精神,铸就成百折不屈的筋骨,形成一支勇于献身、团结协作、艰苦奋斗、作风过硬的海洋科技队伍,薪火相递,代代传承。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胜利召开,海洋科技事业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改革开放深入人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海洋一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奋进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院,勇往直前,进入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
海洋是人类发展的“第二空间”,人类从来未间断过对海洋的探索和认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海洋一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全面启动,坚持“稳住一头”,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狠抓“放活一片”,开发研究和技术服务,成就斐然。
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跨大洋、登两极,海洋一所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国内走向国外,从近海驶向大洋,在海洋物理学、海洋沉积学、边缘海地球物理学,以及海底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研究特色。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海洋科技事业迈进发展新时代。
建造科考船,对大洋科考意义重大。2015年5月,“向阳红18”2000吨级科考船下水,该船是海洋一所历史上第一艘远洋科考船;2016年6月,“向阳红01”5000吨级科考船正式交付使用。两艘科考船的建成使用,极大提升了研究所近海、中远海和大洋不同海区的全方位调查能力,拓展了海洋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2017年,海洋一所组织了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学考察,圆满完成大洋、极地和全球环境热点等多项任务,首次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三位一体的高度融合,开创了我国海洋科学考察的先例。
六十甲子,终成大业。从渤海之滨到黄河岸畔,今天的海洋一所已成为拥有近600人的科学研究、技术支撑和业务管理队伍,设有8个主要学科领域、涉及海洋科学32个研究方向,研究空间拓展到陆架海、世界洋、南北极,学科齐全、功能多样、设备先进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
半个多世纪以来,海洋一所以国家实施的海洋项目为重点,以保证国家海洋管理、发展海洋技术、公益事业、国防建设、国家权益为己任,先后承担973、863、国家攻关、国家公益、国家科技支撑、国防科工委攻关、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以及国家专项、南北极和大洋调查、国际重大合作项目等千余项,硕果累累。
海洋一所6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共和国海洋科技事业发展史上写了下浓重的一页。她滥觞于新中国军事海洋科学技术事业,从昔日荒凉盐碱地上起步创业;她在改革开放中抓住机遇、探索进取;她在新时代科技创新中砥砺前行、迅猛发展,成为国家海洋事业的科技骨干和中坚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