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关系 摘要: 近些年来, 气候变暖、 臭氧层出现空洞和极端天气等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已给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中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 全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已给我们人类敲响警钟。 全球变化速度的加快, 归根结底还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 人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环境因素,大大促进了全球变化的速度。 在全球迅速变化的背景下, 人类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 只能改变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 然而, 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又间接地影响全球变化, 这种影响既有促进的全球变化一面, 也有减缓全球变化的一面。 全球变化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 它们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目前, 地球是人类唯一的栖息地, 我们应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活生产方式, 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关键词: 全球变化; 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 一、 引言 当下,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从而地球母亲的任何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 全球变化是指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如温室效应和全球增暖、 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缺等等。而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重要挑战。
近些年来, 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更甚, 已经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对于全球变化, 我们人类并非所谓的旁观者。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促进了全球变化的进程, 而全球变化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着我们人类的生活、 生产方式。 二、 全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一) 全球变暖的影响 近几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都在表明全球正处于正在变暖的过程中。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近 100 多年以来, 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 总体上看大致上成上升趋势。 等到进入八十年代后, 全球气温的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它已成为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在北极陆地的某些地区, 20世纪最高变暖达5℃: 海水范围每10年减小2. 9%、 厚度减少3-5%: 尽管格陵兰岛中部高原地带由于固体降水的增大而导致冰盖增厚, 但南部边缘的冰盖消融十分显著, 每年以50km3的速度融化[1]。 极地冰川融雪的消融,使得海平面升高导致部分海拔较低的湿地被淹没。 位于南太平洋有一个岛国图瓦卢, 它就是一个因为海平面上升而将要被淹没的国家, 万般无奈之下, 图瓦卢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家园,举国都迁往新西兰。
印尼群岛在未来的某一天也有被埋没在汪洋大海之下, 极地的生物同时也面临着灭绝的迹象。 全球变暖加剧的前提下, 使得大气环流发生改变, 从而影响了全球的整个水循环过程,温度升高, 加大了蒸发量, 可能会在空间或时间上改变降水量的分布和强度, 地表径流也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因此, 全球变暖大大增加了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 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降水极端异常事件强度的增加, 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和农业生产等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9年1月初, 严寒和大范围降雪天气席卷欧洲东部和北部国家。波兰、 德国、 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最低温度都打破历史记录, 20多人丧生于严寒天气: 1月末到2月初, 热浪席卷澳大利亚南部, 多地最高气温打破历史记录, 28人丧生于炎热天气。同时, 高温干旱导致澳大利亚南部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 截至8月初, 墨西哥大部分地区遭遇7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350万农民受灾, 5万头牛死亡, 至少7×104km2庄稼受旱, 墨西哥80%的水库储水量减少一半[2]。 (二) 森林覆盖率的现状及其影响 森林覆盖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以一定区域内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
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多林的国家, 这已经得到学 术界的广泛承认。 但是, 不同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到底有多少, 都是众说纷纭。 较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凌大燮先生(1983), 他的观点是: 按今天的国土面积推算, 公元前270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为49. 6%, 并对各省的情况作了估计, 关于他的具体结论, 并没有被学术界所接受。 然而, 他却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此后, 赵冈(1996) 推算远古时期我国森林覆盖率至少为56%。 马忠良等(1997) 推算, 在公元前2000年的原始社会, 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达64%[3]。 然而,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 经过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 ,现已达到20. 36% [4]。 众所周知, 森林植被具有防止风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不仅如此, 森林植被还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但由于森林植被覆盖率的下降, 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日趋严重, 土壤荒漠化加快。 沙尘暴天气出现频率增多, 我们人类生活的空气不在清新如初, 这间接威胁到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 (三)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在不同尺度、 不同层面上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地域分布、 功能和生产能力, 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日益引起政府、 学术界和各种民间团体的高度关注。
综观国内外相关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目前, 主要集中在全球变化证据的探讨, 影响对象主要涉及到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粮食和畜牧业生产)、 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和水生生态系统等影响[5]。 三、 人类生产、 生活方式加快全球变化进程 (一)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全球变化 在几千年前发生的农业革命之前, 世界人口基本上是稳定的。 在农业革命之后, 人口逐渐增长, 缓慢的增长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 这时, 人口曲线看是陡然上扬。 本世界的人口则急剧增长, 几乎每一个10年都要增加10亿人。 根据不完全统计,到1992年初全球变化, 人口已大致达到了55亿, 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90亿, 即达到地球的最高人口承载量。 中国的人口容量, 则约在16~17亿之间[6]。 截至目前为止, 全球现已有63亿人口, 其中我国就占有13亿人口之多。随着人口增长的加快, 人类生活生产所需要的资源量也便增多。 因此, 对于地球上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来说,这些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殆尽。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全球变化, 使得没有足够的可利用土地面积和足够的粮食来满足人类的需求, 人们便大量砍伐森林植被开拓土地, 将这些土地用于建筑房屋或者种植农作物。
如此一来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下降, 森林植被减少了, 从而森林植被起到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作用也就大大降低。 土壤荒漠化和沙尘等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增加。 物竞天择, 优胜劣汰,间接破坏了陆生生物的多样性。 (二) 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 自从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之后, 经济明显的快速增长,这对于我国的经济来说无疑是好事。 但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也日趋明显。伴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由最初的步行到自行车, 直到汽车的出现。 汽车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污染环境, 发动机又分汽油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 产生的尾气成分不同, 污染也不同。 汽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中含有碳氢化合物、 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醛类、 乙炔等80多种物质。 柴油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是柴油在高温、 高压下燃烧时产生的各种成分的混合体。 主要成分为氮氧化物、 碳氧化合物(甲醇、 甲醛、 乙醛、 丙醛、 丙烯醛、 丁醛、 丙醛、 酚等)、 低碳化合物、 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各种杂环, 芳香烃类化合物及油烟[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在每家都有汽车。 汽车的出现和大量使用, 在方便了人们出行的同时, 汽车尾气的排放也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使得温室气体增加。 增加温室气体的除了汽车尾气以外, 还有现代化工业燃烧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 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然而部分化工厂为了节省开销, 不经过滤便将大量的废水废气排放, 正是如此, 不仅促进温室效应并使其温室效应增强。 温室效应增强是指破坏温室效应原来保持的辐射平衡, 温室气体增加使大气吸收率增加全球的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的增加会减少红外辐射发射到太空, 地球的气候系统需要调整吸收和辐射来达到新的平衡, 气候变化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变化[8]。 南极臭氧洞和全球变化一样, 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导致南极臭氧洞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类自己。 为制造冰箱和空调器等, 人类发明和使用了氟利昂和溴化烃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 这类污染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 在平流层冰晶云表面, 会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 南极臭氧洞的形成、 发展和填塞与大气环流, 特别是平流层涡旋的活动密切相关[9]。 四、 协调全球变化和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关系 (一) 改变生活方式, 减缓全球变化速度 减缓全球变化的速度, 目前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所以, 我们应该控制温室气体和化工厂废水废气的排放量, 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最好可以找到不可再生资源的廉价环保的替代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 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出行并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普及汽车尾号单双号出行的政策。坚决严查不法化工厂, 不能因眼前的利益就毁坏大家的生存环境。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 快餐店也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饭店的经营者为了节省时间, 节约人力, 一次性筷子便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一次性筷子的出现和普及, 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用来加工生产。 从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壤荒漠化, 以及沙尘天气的频繁出现。 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 我们完全可以避免类似的现象发生。 一次性筷子及餐具是方便, 但是并不卫生, 长期使用会不但给我们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还会给环境带来负面的影响。 塑料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 熟料带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的威胁。 我们把有塑料袋引发的环境污染称为“白色污染”。 塑料袋的原料为聚乙烯, 它是 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石油产品, 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一旦生产出来还很难自然降解。
塑料埋在地下200年夜不会腐烂和自然降解, 如此一来, 若是大量的塑料废弃物塑料埋在地下, 就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 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还会污染河流, 对环境的破坏是长久的。 所以, 我们尽量能避免使用塑料产品就避免使用, 使用布袋子不但可以重复使用而且还环保, 何乐而不为呢? “地球一小时” 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 希望个人、 社区、 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20: 30-21: 30熄灯一小时, 来表明我们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其实节约能源要靠我们大家平时的点点滴滴, 平时不使用的家用电器就应该将电源关掉, 日常生活就该做到人走灯灭的良好习惯。 (二) 贯彻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新的方式。 可持续发展使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 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做到少投入多产出, 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 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 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 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 以减少自然的负荷, 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 成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10]。 人来开始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本代人不能只因为我们本代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无限制索取我们人类世世代代生存所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也要顾及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改变我们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观念, 达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五、 结语 人类既是地球成员的一份子, 也是全球变化的参与成员, 全球变化与我们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 并非一方占主导地位, 而是它们二者相互耦合的关系。 人类为能够长久生存下去, 并能够保证生活质量的话, 必然要保护环境, 减少对环境的压力, 减缓全球变化的速度, 那么就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改变我们人类以往的生活、 生产方式。 因此,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目前我们人类应对全球变化和人类生活生产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栖息地,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参考文献 [1] 陆龙骅, 卞林根. 地球三极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C]. 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0: 2-3. [2] 陈洪滨, 范学花. 2009 年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及其他相关事件的概要回顾[J].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0,15(3): 323-324. [3] 郭刚志. 中国历代森林覆盖率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23(4): 60-61. [4] 全国各省(区、市)森林覆盖率增加情况排行[EB\OL]. [5] 朱连奇, 许立民. 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30(2): 162-163. [6] 衣成城, 王建力. 浅谈全球变化背景下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J].科技资讯, 2010(8) [7] 邱国敏. 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危害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1,27(8): 35-36. [8] 程东来, 钟学斌.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J].咸宁学院学报, 2008,28(6): 87-88. [9] 陆龙骅. 南极臭氧洞与环境保护[C]. 北京: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 1-2. [10] 丁愉棽.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环境法[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4.22: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