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测绘地理信息部科研人员在中国南极长城站参加极地考察
通讯员 焦红波 张苗苗 郭灿文
第12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近日落下帷幕,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测绘地理信息部牵头完成的“全国海岸带精细化三维立体数据资源建设与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22年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该团队自2020年以来第三次获此殊荣,标志着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海洋地理信息服务保障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近年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瞄准需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破解难题,在支撑海洋综合管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极地考察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
靶向发力 支撑海洋综合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围填海管控纳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随后,自然资源部印发《国家海域海岛监管体系试运行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对我国海岸带实施15天覆盖一遍的监管要求。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全面负责卫星影像获取、处理和信息提取等支撑保障工作。为此,中心全面统筹国内外卫星资源,集成先进处理技术,构建了我国海岛、海岸带遥感数据快速处理业务支撑体系,具备了从原始影像数据获取、批量处理、管理到要素智能提取和解译为一体的快速遥感应用能力。该体系已累计运行32个月,生产影像2万余景,提取图斑超3万个,为国家围填海管控、海洋保护地监管、海洋权益维护等持续提供业务化数据支撑。
面向我国海岸带区域环境复杂、变化速度快、条带状分布、全覆盖影像数据量大等特点,针对狭长海岸带影像色彩差异大、陆海影像色彩协调困难等难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研制了批量影像“克隆+协同+映射”的工程化调色方案,实现了大范围批量影像的快速调色处理,创建了海量、多源、多传感器海岸带遥感影像批量、自动化处理技术,解决了海陆兼顾遥感影像色彩难以统一、调色效率低的难题,为提高业务化海岛海岸带遥感监测效率提供了坚实基础。
通过长期业务化运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逐步建立了无缝链接、高效运转的业务体系,总结设计了“实时接收、批量处理、快速应用”的业务化工作机制。面向快速、高频、广域、多目标的海岛海岸带区域遥感监测需求,实现了影像接收“当日达”、影像处理“次日毕”、信息提取“精度高”的目标,为我国海洋监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多规合一 助推区域发展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要求“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明确提出统一规划基础和绘制规划地图的任务要求。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制定相应规划的同时,开始着手准备编制全国海洋空间规划系列图集。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在认真研究国内外“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理论之后,决定借鉴当时在空间规划中采用最多的“三级三层” (国家级、省级、市县级,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体系架构,设计图集框架,梳理图集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地图的图形语言、色彩语言和文字语言的设计进行总体把控,保证图集风格的统一与美观,形成出版《全国海洋空间规划图集 山东卷》(以下简称图集)。
图集的结构框架由“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架构决定,图集的制图指标体系和内容编排由上层海洋空间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决定。图集中对本省内市县级行政单元内的专题指标项有详尽的可视化表达,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反映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三级规划结构。图集横向上反映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三层规划体系,同时考虑各级海洋空间规划关注的重点内容。
最终出版的图集充分考虑纵向协调、横向衔接的“多规合一”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要求,协调各项涉海规划,总结现有海洋空间规划成果,有利于提高我国海洋空间规划制定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未来的海洋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和海洋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图集获得2020年海洋优秀科技图书奖。
能力建设 服务极地测绘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紧密围绕国家极地考察需求,加强测绘能力建设,着力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测绘装备、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在产品研发技术方面,中心建立极地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库,探索极区无人机航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研制站区实景三维模型,开展大面积数字高程模型构建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探索极区无人船近岸水深测量技术,研制极区近岸水深图,深入开展极地遥感冰川监测技术研究及产品制作。
在测绘装备方面,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测绘装备建设,适应极区环境,新增航空摄影测量装备、近岸水深测量装备、冰川测量装备和快速处理系统,强化三维数据处理展示能力。
在人才队伍方面,注重打造专业、职称、年龄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结构。目前中心海洋测绘地理信息部拥有极地遥感、大地测量、地球物理等极地测绘相关专业技术人员10余人。
近年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全力做好极地现场测绘支撑保障。金继业研究员携带大型测量设备穿越碎石密集区,克服低温、强风雪、强紫外线等恶劣自然环境影响,开展罗斯海恩克斯堡岛新建站及周边区域无人机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在瞬息万变的天气条件下,抓住时间窗口完成大比例尺测图工作,支撑站区建设;张峰研究员和马永工程师随船开展北极考察高精度海底地形勘测,完成楚科奇海海底地形测量,为掌握北极海底地形地貌环境特征获取了宝贵的数据;邢喆和孙毅两位工程师随船开展南极考察业务化海底地形调查及近岸海底地形调查,为南极海底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数据。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将不断提升海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能力和水平,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