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 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山东省、青岛市决定与中科院共建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将中心建设列入山东省重点支持事项,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重大平台建设。一年来,中心采用“依托单位+核心单位+共建单位”模块化组织模式,在海洋学科布局、资源配置、院地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构建中心“三会治理”架构,建立规章制度和议事规程,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运行管理模式,编制战略发展规划,组织策划重大项目,开展军民深度融合,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推进成果转移转化,有力支撑海洋新旧动能转换。
第二件 海洋所多项成果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标志性成果
“‘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体系”及“海洋生态牧场研究与示范”入选中科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曾呈奎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感动山东人物;“海湾扇贝引种、育苗、养殖研究及应用”等5项成果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50项标志性成果,曾呈奎、刘瑞玉、张福绥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渔业科技纪念人物;胡敦欣入选青岛市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与青岛共成长”典型人物。
第三件 海洋所国际合作专家Peter G. Brewer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布鲁尔博士一直致力于与我国开展合作交流:邀请我国科学家参与美国深海探测航次并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分享深海研究经验并参与“发现”号ROV设计、建造和应用;与我国科学家联合开发深海原位探测技术。在他的帮助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深海极端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创新国际团队,取得众多合作成果,包括使用我国深潜器平台和自主研发的原位探测技术在南海首次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等,引领了西太平洋深海科学发展。
第四件 中科院海洋专项顺利通过总体验收
作为中科院海洋领域第一个A类先导专项,海洋专项实施5年来,联合院内外34家涉海单位1000多名科研人员,围绕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先后执行深远海航次35个、近海航次113个,总航程超33万海里,“发现”号下潜210余次,获取巨型和大型生物样品5000余号近600种,新增科学数据约127TB,发表SCI论文1198篇,科学专著15部,取得一系列突破性和原创性成果,高质量完成全部任务,奠定了我国在热带西太平洋科学研究的引领地位,整体提高了我国海洋探测与研究能力,在服务国家海洋战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第五件 相建海研究员荣获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杰出研究贡献奖
第九届国际甲壳动物学大会上,相建海研究员因其在甲壳动物遗传学、免疫学研究及遗传育种和病害控制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被国际甲壳动物学会授予“杰出研究贡献奖”,成为亚洲第三位荣获该奖项的科学家。该奖项1982年设立,是终生成就奖,授予长期从事甲壳动物学研究并取得举世公认成就与贡献的个人。
第六件 牡蛎适应性进化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发表
研究从不同层次证实牡蛎野生群体在精细尺度上的遗传分化,牡蛎的高可塑性在适应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入解析了牡蛎在适应进化过程中基因组结构、基因表达、乙酰化调控等生物学过程,为评估全球变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及适应潜力预测奠定理论基础,并为贝类大规模死亡机制阐释及海洋经济生物种质资源精确评估、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创新思路与方向。文章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刊发。
第七件 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海洋环境中硫酸盐还原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获二等奖。“黄东海大型致灾水母生活史及其灾害发生机制”、“湛江港钢结构新型包覆防腐与修复技术”获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对虾免疫防御体系的系统解析及应用途径研究”、“仿生超滑表面海洋生物污损腐蚀防护机制”获二等奖。“海底热液系统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严苛环境和复杂部位钢结构防腐中的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种提高PAC改性粘土消除海洋褐潮效率的方法”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及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
第八件 “科学”号深远海科考船荣获全国优秀海洋工程
“科学”号深远海综合探测与研究平台,开创了科学目标驱动下的海洋综合科考船船舶与探测体系高度契合的一体化设计理念,引领我国新一代科学考察船建设;创建了国际一流的我国深海综合探测技术体系,一举跨入深远海综合探测国际领先行列;引领西太平洋深远海科学研究的跨越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国深远海探测与研究能力,奠定了我国在深远海探测与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第九件 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技术输出美国
2017年10月以来,美国佛罗里达州沿岸爆发大规模赤潮灾害,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为应对灾害,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2018年10月与我所签署利用改性粘土技术应对美国佛州赤潮的合作协议。11月,首批改性粘土材料和设备启运美国,12月正式应用于美国佛州的赤潮治理工作。这是继2017年该技术落地智利、应用于智利近海三文鱼养殖海域赤潮治理之后又一次走出国门,标志着该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第十件 牵头培育的2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脊尾白虾“科苏红1号”以江苏启东沿海发现的体色突变为红色的脊尾白虾为亲本,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历时5年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是高营养价值、高附加值的养殖新品种,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和咸淡水地区养殖。刺参“东科1号”以从烟台、青岛、日照的5个刺参养殖群体中收集挑选的740头个体为基础群体,历时十多年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具有生长速度快、耐高温能力强、度夏成活率高的优点,对刺参养殖产业提质与持续增收增效具有重要推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