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挑战经济全球化潘家华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02 年1 月 全球变化源自全球环境变化 但它超出了环境的范畴 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密切关联 经济全球 化促进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理论上有利于包括环境在内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但 在实践上却出现了资源的不可持续性的利用 甚至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另一方面 全球环境变化引 起国际竞争和利益格局的变化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范围 2001年世界各国对全球气候变化 经济含义的理解和国际政治论争 提供了全球变化挑战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强有说服力的佐证 一 全球变化 自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起 全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已经形成为一门新兴学科 -全球变化科学(global change science) 这一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影响全人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包括臭氧层破 坏 全球变暖 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国际水环境等 研究的内容一开始集中为科学分析 随着认识的 深入 这些问题和经济含义和国际政治内容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研究的重要成分 国际学术界和一些 国际机构先后发起并组建了 4个大的 跨学科的国际研究计划 包括国际地圈- 生物圈(IGBP)全 球变化人文因素(IHDP)世界气候研究(WCRP)和生物多样性(DIVERSITAS)目前 全世界已有54 项全球性和地区性国际环境协议 涉及大气 危险物 海洋环境 海洋生命资源 自然保护 陆地 生命资源 核安全以及淡水资源等方面(Stokke andThommessen, 2001) 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资的生 产和使用在 的约束下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而且生物多样性和水环境的地域特征 较为明显 因而近年来全球变化的焦点集中在全球气候变化 2001 年7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完成了第三次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 影响和社会经 济综合评估报告 IPCC 的科学评估进一步确认全球气候正在发生着变化 1861 年至 2000 年间全 球地表平均增温 0。
6 摄氏度 尤其是过去 50 年间的增温 多为人类活动所引起 降雨格局发生了 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频次增多 强度增大 1900 至 2000 一个世纪间 海平面上升了 1020 厘米 (Houghton et al, 2001) 根据IPCC(2000)对未来 100 年(2000-2100)温室气体排放前景的6 组方案 第三次评估报告分析认为 地表年平均温度将增加 1。4-5。8 摄氏度 海平面将上升 9-88 厘米 如果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限定目标采用450-1000 ppmv模型分析结果表明 到2300 年 全球增温幅 度达 1。5-9。0 摄氏度 海平面上升0。5-10 米(Houghton et al, 2001) 过去及未来的全球增温所引起的气候变化 可能有一些有益效应 如中纬度地区的农业生产力会有 所提高 某些地区如东亚水资源匮乏地区的水资源量会有所增加 中高纬度地区严寒死亡率会有所 降低 但多数为负面影响(McCarthy et al, 2001)主要的负面影响包括 多数水资源匮乏地区 尤其 是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量会减少 热带和亚热带的农业生产力会降低 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生产力发生变化 洪水和沿海低地岛屿受淹的风险加大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 升等 IPCC 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1988 年建立 就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 影响与适应 以 及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和社会经济等问题分设3 个工作组进行综合评估 分别于19901995 2001 年完成三次综 合评估报告 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提供谈判的决策依据 ppmv, 为英语缩写 表示以体积计 浓度为百万分之一 450ppmv 为目前立即大量减排所可能实现的目标 1000ppmv 则为推迟减排行动 对当前经济影响较小的 一个较为宽松的目标1 二 防范全球变化的经济含义 IPCC 的科学评估 不仅仅是证实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存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更重要的 是将全 球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联系起来 没有经济的全球化 中东的化石能源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市场 没有大量的跨地区的化石能源的供给 就不可能有目前美国 日本和欧洲部分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能 源消费 没有化石能源的消费 也就没有温室气体的排放 全球变暖也就无从谈起正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与全球变化的这种必然联系 使得全球变化的防范与控制变得复杂起 来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公平与效率 成本高低 减排路径 从学术上看 公平竞争 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效率中间体现了公平 不仅如此 资源的稀缺性可以在市场上通过价格的变化 通过促 进技术进步和替代 实现资源的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应与资源的市场优化配 置区别开来 但在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失效和信息不对称 在许多情况下 效率的实现可能牺牲社 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 由于资源的社会价值在市场价格中难于得到充分体现 很可能造成环境的破 坏 危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前者以美国为代表 后者在发展中国家占优势地位减排成本高低主要为方法论和利益集团之争 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分析 多采用 自上而 下 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由于减排温室气体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国民经济的各行业部门 之间会产生一系列交互影响 例如石油电力部门如果采取措施 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必然要增加 投入成本 从而使产品价格上扬 价格上涨导致需求下降 不仅降低石油电力部门的产品销售 而 且也会提高用户的生产或消费成本 这种 自上而下 的分析 正是从国民经济的宏观层面 考察 温室气体减排对经济的影响 美国由于能源消费高 未来经济扩展潜力大 计算结果通常是美国的 GDP 损失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 欧盟更侧重于技术进步 用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考察经济影响 认 为经济成本不会太高 而且存在各种 无悔 措施 不仅没有存本 还会带来收益 这种方法论 之争实际上也有着一种利益内涵 美国人均能耗大 能源税率低 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高 未来 能源需求增长快 而欧洲正好相反 双方均有文献依据 因而在报告中均有较充分的反映 另一个 国家利益集团便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温室气体减排会减少世界能源需求 从而使原油价格 下跌 影响其经济收益 减排路径之争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欧美之争 欧盟认为需要早减 而且是严格地在本国疆土内实质 性的减排 美国 日本 澳大利亚 加拿大等国则强调不确定性 坚持弹性履约 二是发展路径之 争 欧盟倾向于环境友善 高技术含量的发展道路 而美国则希望突出高化石能源消费 高经济增 长的未来方案 三是南北之争 即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欧美等发达国家认为 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 与减排 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将不可能稳定 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 将会大大降低发达国家的减 排成本 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和政府则明确表示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 国家率先减排 发展中国家目前不参与减排 三 国家利益格局变化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涉及国家经济利益 利益相近的国家便组合形成一些国际政治集团 从而形成一 种新的国际利益格局 在全球层面 有南北两大阵营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前者包括利益可能 受到损害的石油输出国集团 小岛国联盟 贫困的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 尽管各集团的Top-down approaches。
即 自下而上 (Bottom-up approaches)的分析方法 No regrets。 例如节能灯 节能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费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 而且用户因省电而节约的电费支 出 省下的电费可能多于节能灯的支出2 利益存在差异 但在 77国集团加中国 的旗号下 一致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 通过技术转让 和经济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其他排放 协力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空间 后者包括前 苏联东欧 经济转型 国家和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成员国 经合组织又分为欧洲(主要为欧盟)和非 欧洲 伞型集团 (Umbrella Group, 包括美国 日本 加拿大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种这种联盟 的形成 是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承担减排义务所产生的经济影响而决定的 经济转型国家 由于工业萎缩 现实排放量远低于 1990 年的基线水平 欧盟由于能源结构 消费模式和经济发展 规模等原因 减排代价相对较低 而 伞型集团 正好相反 在 2000 年 11 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 6 次缔约方会议上 由于以美国为代表的 伞型集团 的反对 未能就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和执行达成协议 2001年 4 月 美国政府宣布退 出欧盟在说服美国无效的情况下 全力做其他 伞型集团 成员国的工作 2001 年7 月 在第 6 次缔约方会议的续会上 欧盟的发达中国家缔约方和日本 加拿大 澳大利亚等在 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碳汇)违约惩罚机制等方面达成妥协 继续履约 但在续会上所达成的只是一 个政治协议 有关 的履约细节在2001 年 11 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的第 7 次缔约方 会议上才达成共识 马拉喀什所达成的协议包括(1)有关京都议定书降低发达国家履约成本的 灵活 机制( 国际排放贸易 联合履约 清洁发展机制)的运作规则 (2)推迟有关违约惩罚法定约束力的 界定 (3)温室气体减排核算程序 (4)将碳汇单列 不可用以下一个承诺期 (5)考虑发展中国家 参与减排 此外 此次缔约方会议还委任了清洁发展机制执行局的 10 名董事和 10 名候补董事 (UNFCCC, 2001) 由此可见 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全球气候变化为缘由的新的全球利益格局 各个国家和/ 或国家利 益集团 在国际制度构架下或独自或联手 全力维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身的利益 美国不顾其 盟国 和世界所有其他国家的反对 断然单方退出有三条理由 美国的经济 代价过高 美国的 竞争性伙伴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未参与减排的承诺 科学的不确定性 前两 条显然是担心美国的国际竞争力 而其本身也有不确定性 日本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联手 使其利 益得到了维护 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 得到发达国家承诺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 提供技术和资金援 助 没有减排压力的俄罗斯 也借机寻求进一步的经济利益 将森林碳汇额度从每年 1763 万吨增 加到3300 万吨 以便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转卖获利 四 协同全球变化与经济全球化 全球变化问题涉及国家利益 世界贸易组织每两年召开一次缔约方部长级会议 而联合国气候变化 框架公约自 1995 年生效以来 每年召开一次缔约方部长级会议 自1992 年第一次以环境与发展为 主题的地球首脑会议后 每 5 年一次地球首脑会议 2002 年 9月将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 近 年来 西方7国或 8 国首脑会议 温室气体减排总是在议事日程上 可见近 10 年来全球变化的国 际协力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国际焦点问题 2001 年第7 次缔约方部长级会议签署的为 的生效铺平了道路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 要求得到55 个以上缔约方的批准 这些国家中发达国家缔约方的排放量占 1990 年基线水平的55% 以上(UNFCCC, 1997)这两项标准均可望在 2002 年9 月的地球首脑会议以前达Group 77 plus China。
此集团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发展中国家 约130 多的国家 在涉及南北责任与义务的问题上 通过内部协调 立场上多具有一致性于1997 年在日本东京签署 它规定 附件I 国家即发达国家承诺到20082012 年 在总体上 温室气体的排放水平比1990 年的基线排放水平降低5。2%其中欧盟8% 美国7% 日本63 到 马拉喀什部长会议通过的宣言强调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再次确认发展中国家需要 优先发展和消除贫困 与其他全球性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防治荒漠化联系起来 整合加以考虑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和国家利益含义 在部长级会议层面难于协调 因此 各方均寄希望于2002 年9 月的第3 次地球首脑会议 全球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对中国尤为迫切 由于人口众多 经济发展水平低 经济增长速度快 中国目前已成为在总量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排放大国( 占 14%)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在数 十年内超过美国 的承诺期限是以1990 年为基数 截止2008/12 年(平均)2001 年11 月结束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7次缔约方会议 已作出决定 在 2002 年的部长级会议上将发展中 国家参与减排的问题列入议事日程 在 2003年的部长级会议上就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问题开展谈 判 中国在 2008/ 12 年以后的温室气体减排 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谈判的一个关键问题 尤其是在 欧美日一旦达成妥协后 将会一致向中国加压 中国的回旋余地非常有限 参考文献 Houghton, J。
, Y。 Ding and D。 Griggs (eds),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00。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s Scenario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UK。 McCarthy全球变化, J。, O。 Canziani, N。 Leary, and D。 Dokken。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Metz, B。, O。 Davidson, R。 Swart and J。
Pan (eds) 2001。 Climate Change 2001: Mitig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Stokke O。 S。 and O。 B。 Thommessen, 2001。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2001/2002。 Earthscan。 London。 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1997。 Kyoto Protocol。 http: //www。unfccc。de/cop3。 UNFCCC全球变化, 2001。 Marrakech Accord。 http: //www。unfccc。de/cop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