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地理】
生物量卫星、夜间光卫星、气溶胶卫星、冰川卫星、海洋盐度卫星。总体来看,这6颗卫星既考虑到碳循环、水循环、能量循环等全球变化研究重大问题的需求,也考虑到我国在全球变化中对自主的空间观测数据的需求,同时与国际一些全球变化科学卫星有很强的互补性。设想建立月球对地观测平台郭华东提出了月基对地观测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设想,即“全球变化月基观测”,其内涵是在月球上布设传感器,利用月球作为对地观测平台,对全球尺度的科学现象进行研究。科学家研究表明,星—机—地观测平台只能对地球上有限区域的科学现象进行短暂观测全球变化,难以满足全球变化研究中全球尺度、周期性动态变化的要求。“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月球表面处于超高真空状态,有一面总是朝向地球,既能满足对地球上的同一地区进行长时段、可变视角的快速观测,也能同时观测到地球半球的全景,稳定性也是一大优势。由于其观测高度的特殊性,月基对地观测为大尺度地球科学现象的新认识带来可能。”月基观测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郭华东介绍,全球变化月基观测的科学目标是要研究月基对地观测的方法体系,确定适合于月基对地观测的科学现象及相应的仪器参数及观测方式全球变化,希望能早日建立月基对地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