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介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部

2023年01月30日   admin   29人浏览   0人评论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简介

研究所概况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始建于1950年8月,是从事海洋科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

海洋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专利战略试点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研究生重点培养基地,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中唯一的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设有10个博士点、12个硕士点和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职工近600人,科技人员400余人,其中高级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近2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07人。

建所50多年来,研究所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海洋科学前沿,重点在蓝色(海洋)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海洋环流与浅海动力过程以及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等领域开展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工作,取得了8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14项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全国科学大会奖14项,中国科学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奖、山东省最高科技奖、科技一等奖129项,国际奖10项,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创新性贡献。

海洋所从1979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共招收研究生1400余人,其中:博士生700余人,硕士700余人。共培养博士后科研人员70余人;毕业博士476人,毕业硕士561人;授予学位近800余人:博士500多人,硕士350多人。目前在站博士后近30人,在读研究生500余人,其中博士生260余人、硕士生240余人。

历史沿革

1950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有工作人员3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

1954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属中国科学院。有工作人员22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

1957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

物研究所。有工作人员500人;所长童第周,副所长曾呈奎、张玺、孙自平。

1959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工作人员750人;所长童第周,副所长曾呈奎、张玺、孙自平等。(以下略)

重点研究领域

1.蓝色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

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部级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海洋农业中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问题,在海水养殖核心种质筛选和保存、重要养殖生物生长发育调控、海洋动物繁殖生物学、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海洋生物技术、病害防治与天然产物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先后主持并承担了多项“973”、“863”、国家攀登计划、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提出了重要海水养殖生物生长发育和生殖遗传的人工调控理论,为品种改良和遗传操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阐明了重要养殖生物病害发生机理和分子机制,为病害免疫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构建了海洋天然产物及先导化合物筛选模式,完善了大型藻类转基因体系,为海洋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材料和新途径;建立了海水养殖生物核心种质库,为品种培育和苗种生产提供了种质保障。以生物养殖为代表的蓝色农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引领了我国海洋农业和海洋高新技术研究的发展,确立了中国在世界海水养殖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促进海洋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动力过程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针对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物生产过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海洋环境演变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中国近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与海洋微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动,中国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种种群动力学,重要渔业资源种群补充机制,南大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种群动态学,海水化学要素对海洋生态环境演变的调控作用,海洋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机制及效应,海洋沉积物在生源要素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海洋污染对近海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有害赤潮形成的海洋学与生态学机理及其预测与防治,近海富营养化形成过程、机制及对策,海水养殖系统生态调控原理与环境控制等研究,主持并承担了多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或重点项目,特别是承担了国际GEOHAB,SCOR和IOC联合发起的全球赤潮研究计划中目前唯一的国家赤潮研究项目,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国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

3.海洋环流与波动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针对海洋环流动力学过程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海洋环境的遥感探测与数值预测方法,海洋波动及其对其它海洋过程的影响等方面,开展西太平洋-东印度洋环流变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近海关键环流动力学过程及其环境生态效应、海洋中尺度现象探测、分析与预测、海洋波动与混合的非线性机理、多尺度海洋波动相互作用理论及预测方法、我国沿海重大海洋灾害机理、预测方法和风险评估、海洋遥感机理和海洋要素遥感探测方法、海洋遥感应用、海洋数据同化与数值预报方法等研究,先后主持并承担了一大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专项等重大项目,提出了我国近海环流多项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具有开创性和带动性的以南海黄海冷水团环流、南海暖流、东海冷涡、浙江沿岸上升流、棉兰老潜流等重要科学发现为代表的学术成果,在海洋环流、海洋通量与陆海相互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方面居于国内领先或先进地位,为我国物理海洋科学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4.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

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要针对大陆边缘地质演化与资源潜力,全球变化的海洋记录与沉积过程,深海环境探测与生命过程等方面,开展大陆边缘岩石圈动力学与地球深部过程、深水油气地质与资源潜力、太平洋西部边界流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沉积扩散系统的形成过程、海底热液(冷泉)系统研究、海生物圈的地质微生物学研究、深海探测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多年来先后主持并承担了多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专项等重大项目,在我国西太平洋及其边缘海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大陆边缘构造、古海洋

环境研究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东部陆架海域的沉积物来源与地球化学系统研究,黄东海沉积模式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的若干规律性问题、冲绳海槽及其邻近陆架区古环境演化、以地震为主要手段的地球物理测量以及在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成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促进了我国海洋地质科学的发展,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重要影响。

5.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是以满足我国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对高技术的需求搭建的海洋生物技术孵化平台。主要针对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的种质、环境等瓶颈因素,开展海洋贝类、鱼类、藻类健康增养殖技术、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在农业上应用技术、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与饵料开发技术、海洋环保技术等研究,主持并承担了多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在海水养殖动物的遗传育种、苗种培育和养殖技术,养殖动物高效全价微颗粒饲料研发,微藻的大规模培育和大型海藻活性物质利用方面取得了国内外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技术和成果,构建和实施了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关键技术体系,培育的“大连一号”杂交鲍鱼获国家海水养殖新品种证书,创建的“三段法”菲律宾蛤仔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农乐一号”海洋生物制剂广泛推广应用,研发的褐藻多糖硫酸酯和海昆肾喜胶囊等5个海洋药物获国家新药证书,在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化学制品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我国海藻资源高值化利用水平,推动了海洋产业高效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6.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海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以满足国家海洋环境监测和防腐蚀领域科技发展需求和服务国民经济建设为目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针对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腐蚀防护技术、环境评价技术开展海洋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海洋仪器与系统集成,海洋腐蚀防护技术、污染状态的探测与研究,环保评估以及环境评价技术、防腐涂料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进而做出科学的综合评价,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与对策,研制和开发相应的技术产品。多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多项国家攻关,863计划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大型企业委托的科研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标签:海洋污染中国科学院生物技术
祥云千寻广告
«    2023年3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31
搜索
最新留言
    文章归档

    本站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提供资助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备案证号:37020020060875

    Powed by Z-BlogPHP.Theme by 千寻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