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项目简介
项目进展
研究团队
数据产品
元数据
IQuOD镜像网站
项目进展
五国科学家合作解析1900年以来海平面上升原因
近期,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牵头,联合了来自美国、英国、中国、比利时、德国五个国家的科研团队,针对海平面观测及其变化的影响因子展开国际协同攻关,厘清了自1900年以来的全球和各海盆的海平面上升原因,论文于8月20日发表在《Nature》上。
2020-08-22
2019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
由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共建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发布的海洋热含量数据(IAP数据)显示,继2017、2018年海洋创纪录变暖之后,2019年海洋升温又创新高: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同时,过去五年是有现代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五年、过去十年是最暖的十年。
2020-01-20
海洋大科学中心研究成果支撑IPCC评估报告
9月25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正式向全球发布了《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SROCC)。该报告是IPCC第六轮评估报告周期的三个特别报告之一,关注海洋和冰冻圈的关键气候变化事实和归因、影响、未来变化预估、适应对策等。9月20~23日,IPCC第51次全会在摩纳哥召开,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政府代表逐段审议了《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的决策者摘要(SPM),并讨论通过主报告全文。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共建单位中科院大气物理所成里京副研究员作为报告第一章领衔作者、第三章和第五章主要贡献作者、SPM撰写团队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
2019-09-27
重点研发专项在《Science》发文:全球海洋变暖了多少?
自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S. Levitus研究员于2000年在Science撰文正式发布第一条全球上层海洋热含量变化时间序列,发现20世纪下半页全球海洋次表层升温的现象以来,全球海洋到底变暖了多少,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2013年发布的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第五期评估报告(IPCC-AR5)列出的5个海洋热含量变化趋势估算中,最小的估计竟只有最大的估计的一半(图)!对海洋变暖速度估算的不确定性,一方面限制了人们对全球变暖的科学认知,影响地球系统能量不平衡、气候敏感性等关键气候参数的估算;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对气候模型的评估:从能量变化的角度,气候模型能否准确反映出过去的气候变化,进而对未来做出合理预估呢?
2018-10-30
课题三在南海表层大气比湿卫星遥感回归模型改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潜热通量交换是表征上层海洋与大气之间热量和水汽循环十分重要的指标之一,能够通过影响上层海洋与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进而对天气和气候造成显著影响。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表层大气比湿(qa)是影响潜热通量计算的重要输入变量之一,然而,受表层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现场观测数据十分匮乏等因素影响,qa还存在较为明显的误差。
2018-10-26
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课题建立了全球微型生物数据库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海洋生化环境关键参数观测数据处理方法和产品研制”(课题编号2017YFA0603204)支持下,课题参与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收集了全球微型生物分布数据,主要包括浮游病毒、蓝细菌、真核浮游植物、异养原核生物、自养及混合营养鞭毛虫、纤毛虫等生物类群的丰度和生物量。课题对原始数据集进行标准化处理及质控、排重,并整合已有资料,初步建立了全球微型生物标准数据集,包括约300航次,共11664站次,约7.1万余条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数据;数据主要集中在黄东海、南海、西太平洋、大西洋、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图1),时间跨度为1980年至2018年(图2,图3)。本课题收集的自有数据补充了全球微型生物分布在我国近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不足,为下一步微型生物数据产品的制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2018-10-19
全球变化重点专项项目研究厘清ENSO造成的海洋能量收支
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是气候系统中最主要的年际尺度变率。它虽然起源自热带太平洋,但对全球天气系统有极大的影响。厄尔尼诺伴随着大气、海表和地表升温(“发烧”),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全球地表温度达到峰值。然而,平均深度约4000米的海洋到底是和大气或者海表一样“发烧”还是会“退烧”呢?
2018-10-18